珠屏风扔了出去,砍成柴禾烧火。他又派了好几名精干近侍,让他们想办法打探山东东路的真实局面。

  近侍们打探回的情形,更让皇帝心头冰凉。

  郭宁那套军户的体制,是怎么回事?嗯?

  自古以来的反贼,凡是到了一定的程度,都要称王建制。这郭宁倒没有称王,却已经完完整整地在山东推行了新的制度,这制度,把朝廷原先设在地方上完善而庞杂的体系,全都变成了废纸!

  这种事情,看起来仅限于基层,不那么显眼。但皇帝已经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了,他知道,这根本是在挖大金的根基,是对朝廷前所未有的痛击。偏偏朝廷又没有任何办法。

  仆散安贞号称控制了御河,能够从南京路运来粮秣,支撑中都。可皇帝压根就不敢再相信南京路的遂王。而处在河北腹地的御河如果再度遭到蒙古人的侵袭,能不能保持正常的运作,皇帝也不敢奢望。

  到最后,比较靠谱的粮秣物资来源,始终还是山东东路,以及通过山东海路勾连上的南朝宋国。

  宋国之富饶,真真的让人心向往之,而郭宁掌握着这条通道,也就掌握了中都的命脉。

  皇帝绝对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,所以他此前才把希望寄托在河北宣抚使仆散安贞身上。

  仆散安贞是如今朝廷能派出最有才干,也最有力量的将军了。在他临行前,皇帝专门亲口颁下秘旨,要他抓住机会,压制定海军。

  结果呢?

  虽然仆散安贞事后的奏章里头,对此语焉不详,可近侍局是有办法的,依然打探了真实的情形。

  原来仆散安贞失败得如此灰头土脸。

  而在这场失败之后,近侍局还打探到了另一桩事。

  这个消息,比郭宁统合山东东路还要令人震惊,立即引起了皇帝的暴怒喝骂。

  好在近侍局的奉御们近来若禀报什么坏消息,常常落得如此下场。他们都已经习惯了,皇帝的力气不大,顺着他的力气骨碌碌滚出去,也并不很疼。

  这个消息是,仆散安贞在与定海军对峙吃亏之后痛定思痛,竟然决定参照郭宁在山东东路的所作所为,痛下杀手诛除蠹虫,重整河北东西两路的勐安谋克!

 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?仆散安贞在想什么呀!

  勐安谋克的荒废,其实没什么好盘算的。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