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该也不会为了攀比,做力所不及之事吧?」

  李荣的话看起来是在为朱佑樘此种战略说项,表明此事有极高的合理性。

  但内阁三人马上听出一些苗头来。

  各镇自己出兵,那至于奉诏不奉诏的,就看各镇自己的选择,大概像秦纮、王守仁这两个总制级别的,必须是要奉诏,但再下面的巡抚在、总兵什么的,在执行军令上就有极大的灵活性。

  你们传统文臣不是一向标榜人脉广泛吗?

  那就让你们的人不出兵或者少出兵,对边镇的军民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,机会也给你们了,别说当皇帝的就完全不顾你们的想法,有本事自己运作去。

  李荣传达完皇帝的思想,便行离开。

  随后李东阳也将李荣话语中的意思做了一定的分析,尤其是提到有关各镇执行的问题。

  李东阳最后分析道:「宁夏刚经历一场鏖战,将士疲敝,且新任巡抚尚未到任,自然不会出兵。甘肃、固原等处,调兵困难,至于蓟州和辽东,靠近京畿且在外兀良哈等部族以势弱,暂无出兵之必要。」

  谢迁笑道:「那如此说来,出兵的重点,就放在了延绥和宣大三镇?」

  「嗯。」李东阳点头。

  谢迁道:「最近王伯安一直跟朝廷讨要钱粮,在上奏中多次为本地将士的待遇等事而诉苦,若是能说动他不出兵或少出兵,那这一战,就是只有上命,而下难遵了。」

  李东阳道:「宣大一线出兵,本就会集中在大同,其势在靠近威宁海,但如今威宁海等处已无鞑靼牧民活动迹象,只要王伯安是正常巡兵到威宁海,陛下必不会挑剔。」

  「那感情好,最后就是白闹腾一场!哈哈。」

  谢迁听了李东阳的分析,不管这事是皇帝决定的,还是张周的主意,各镇的出兵都是一场「闹剧」。

  有的地方实在没能力出兵,而有能力出兵的地方外面又没***,而现在各镇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争钱粮,朝廷调拨给西北的钱粮始终是有限的,能保证大同的将士吃饱穿暖有钱花,别的地方就要过穷日子。

  在这种时候,谁会为了一场本来就不会得到什么军功的战事,而去拼命呢?

  把自己的家底拼掉了,恐怕这个冬天都过不去。

  还是跟以往那样,守在关隘之中,看着鞑靼人在外面闹腾比较好,最节省成本的作战方略属于是。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