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抵御外敌呢。

  此时去参劾张周,既需要理由,也要考虑一下参劾的后果。

  同僚都会觉得,你没事去招惹那煞神干嘛?关键时候还要拿他当门神呢。

  在朝议到中段之后,由刘健走出来道:“陛下,近日京中已有传闻,议论鞑靼犯境之事,认为如今大明边备空虚,鞑靼若集结来犯,则各处调集人马不易,当及早传告于征战在外兵马,做撤兵保境安民之举。”

  在场很多人松口气,总算有人把问题提出来了。

  只要朱晖带兵回来,好像就有底了,鞑靼人就不会来犯。

  朱佑樘道:“为传言之事,而放弃进兵草原,折损国朝的军威,刘阁老认为合适吗?”

  刘健道:“安定军民之心,为上。”

  朱佑樘看着一旁的李荣道:“京师中也人人自危吗?”

  李荣微笑道:“回陛下,京师民间尚未有此等议论,此议出自于昨日里研武堂内将官的探讨,据说题目乃是户部王侍郎所提,交由将官探讨,不过也只是内部的商讨,并未对外宣布。”

  朱佑樘皱眉道:“既没对外言说,怎么又说是京中已有议论?还是说,有人在盯着研武堂的一举一动?”

  皇帝这会不乐意了。

  这下让在场大臣很尴尬。

  刘健到底也是老成持重,他轻描淡写解释道:“研武堂内人多口杂,且此事并未对外遮掩,再加上事关重大,稍微传言出来,就会引起一些波澜。”

  “唉!”朱佑樘叹口气道,“在朕看来,有些人就是杞人忧天了,鞑靼人每年都会犯境,消停的时候一年也有几次,如今朕的将士正在兵锋强盛之时,难道还要怕鞑靼人吗?从哪来,给他打回去便是。”

  大臣感受到了皇帝口中的豪情。

  大有一种不把鞑靼人放在眼里的感觉。

  刘健看出皇帝对外夷的轻慢,在他卡那里这可不是什么好的预兆,他赶紧道:“陛下,如今大明出征有数万将士,若于此时鞑靼来犯,北方各镇都有兵马和防备上的不足,此时当由兵部挑头,妥善安置各处的兵马防备增援等事,刻不容缓。”

  吏部尚书马文升也走出来道:“老臣附议。”

  由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出来说话,有给皇帝施压的意思,但明显是让“兵部”出来负责。

  这其实是间接给张周施压。

  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