驳西北主动用兵出击的理由。

  出奇的。

  在皇帝发问之后,大臣还是没有出来反对的。

  倒不是他们不想反对,以朝中主流文臣武勋的意见,西北保持守势便可以了,主动出击那是给自己找麻烦。

  他们这次之所以不出来反对,是觉得……反对也没啥大意义。

  陛下您不都决定了吗?

  您的决定,是建立在鞑靼撤兵两三后,各处总结了,再花个四五快马送到京师,您的旨意再花个四五传到西北各处,远的可能四五还送不到……然后各处再花个几筹备兵马,再杀出去……

  十。

  保守估计了已经是。

  就问陛下您,鞑靼撤兵都十之后,再出兵草原,能撼动谁?又能追击到谁?

  这所谓的出兵,也好像成了画蛇添足。

  朱佑樘道:“看来诸位卿家并无异议,那朕的旨意便不更变了,在这之前以朕所知,只有偏头关的王琼,已奉朕的旨意,提前派兵进驻东河套之地,另外还有蒙郭勒津部归降的部族头领火筛,上奏请示以兵马与鞑靼王子作战。”

  大臣一听有点懵逼。

  啥?

  王琼出兵我们能理解,火筛这货居然还在这时候找存在感?这场战事他没隔岸观火就算了,居然还主动上奏,要跟大明站在一道?

  火筛是何居心?

  礼部尚书周经走出来道:“陛下,狄夷头领的话,不可信。”

  朱佑樘道:“朕自然知晓火筛不可信,但他既已上奏,朕为了表态,还是要成全他一片‘尽忠’之心的。为今之计,是要确保新建伯奇袭鞑靼后方的人马,能顺利撤回关内,诸位卿家对此有何良策?”

  周经看了看马文升一边,自己退回去。

  大概的意思是,马尚书,该你出来献计献策了。

  马文升也知道这件事非自己上不可,因为内阁那边今明显想装哑巴,他很清楚内阁三只老狐狸的性格,不出结果的关键时候,好像没必要出来挑头,让他们这些执行层的六部首脑出来表态便可。

  马文升举起笏板,语气不像以前那么平稳,倒显得有几分捉急道:“启禀陛下,老臣认为,新建伯所部入鞑靼腹地之后,或最容易陷入重围,为今之计是要找到其兵马所在,提供驰援的同时,或可派人持节去与鞑靼人宣旨。”

  驰援?<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