樘很认真问询张周的意见。

  张周道:“陛下,您别问臣,此乃涉及到军政之大事,臣怎有资格提议?”

  朱祐樘笑道:“秉宽啊,正是因为这是军务大事,朕才来问你的意见。你也是应天府人士,你在那边生活多年,也算是知晓城内事务,问问你不也挺好吗?“

  “其实朕也知道成国公也好,魏国公也罢,到了留都也不过是守住基业,不指望他们做出什么改变。像知节这样锐意进取的年轻人,还是太少了,如果你觉得他二人都不合适,再举荐于谁,朕也可以考量。”

  言外之意,南京现在朕就当成是你张秉宽的地头。

  你说安排谁过去守备军务,咱君臣二人就商量一下合适与否,再把人派过去。

  张周琢磨了一下,摇头道:“臣也没什么可参与的意见。”

  “那就让成国公过去,说起来朕当初让魏国公南下时,便已跟他言明,不会让他停留太久,再者让成国公留在京畿,他也做不出什么成绩来。虽不至于丢人现眼,但也实在是难当大事,难道让他提督京营?事就先这么定了!”

  朱祐樘现在是很信成国公府,但也仅仅是因为张周跟朱凤的关系。

  至于朱凤的老爹朱辅,在皇帝看来没什么可取之处,既如此,那就让朱辅承他儿子的脸,回南京当守备,这不也正是成国公府一直所追求的?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君臣二人到了午门。

  张周便当着众臣僚的面,缓缓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定,在场很多人都在瞄他。

  朱祐樘则气定神闲坐在了御座上。

  朝议开始。

  一上来,朱祐樘便把王琼和朱凤在偏头关取得“大捷”的事,公之于众,由戴义当中宣读了奏捷的战报,就算提到最后只获得三个鞑靼的首级,在场也没发出什么声音,这也要归功于李东阳提前把事说出来,先把朝臣的心给安下来。

  不然光是这个结果,就值得商榷一番,到底该记功还是记过。

  大动干戈出去,只杀了三个人,自己还折损一人?最后连鞑靼主力的影子在哪都不知道?感情之前跟朝廷各种告急的文书,都是在糊弄人呢?

  刘健走出来道:“陛下,西北战备是否可以恢复常态?京师各城门开闭,是否也可延长时限?”

  之前因为偏头关周围一直有战情,虽然京师周围并没有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