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
  朱祐樘准备立言,而相关的方面,他自然想听听长辈的意见。

  好歹周太后经历过“四朝”,英宗、代宗、宪宗和孝宗,经验和见识比较丰富,朱祐樘除了是要跟这位祖母显摆一下张周的功绩,也是想以周太后的经验帮他出谋划策。

  周太后道:“你详细说说。”

  随后朱祐樘才将张周单独著书之事说了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周太后一直在听孙子讲,而她双目深邃,尤其当听到张周在成书之后,没有马上去争功,而是跟内阁为首的翰林提出大臣商议精校等事。

  听到后面,她虽然在点头认同孙子的说法,但心里也在盘算着什么。

  “秉宽为大明朝廷,为皇帝你,可说是居功至伟。也没想到他是这般的文武全才,连《会典》修撰之事,他也能信手拈来,处置事情也能做到如此的条理有度。”

  周太后说这番话,更多是在感慨张周的“圆滑世故”。

  朱祐樘笑道:“连皇后最近都在跟朕说,秉宽是上天赐给朕,赐给大明的,以后大明的兴衰也会寄托在他身上。难得他能秉承一心为朝廷的正直,朕也当助他成就功名。”

  周太后道:“再好,也毕竟是臣子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朱祐樘明白老太太的意思。

  可不能让张周有擅权的机会。

  但话说回来,张周一旦得到了皇帝的宠信,在军政和文政方面开始有建树,权力自然就逐渐到手了,还用别人专门去赐予吗?

  “皇帝,哀家也没什么意见,你想怎么做,跟那些臣工商议好。”周太后并没打算去干涉朝堂之事,“著述立传,自古以来都是臣子留名青史的最佳途径,若是秉宽为你做了这么大的事,得不到应有的奖赏,也并不妥,所以还是要奖惩有度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朱祐樘差点就想问,怎样才能做到“有度”?

  “皇帝啊,最近都没见到秉宽,为何不让他过来走走坐坐呢?说起来哀家最近仍旧是心绪不宁,梦仍旧不少……哀家不想烦你,不妨让他过来多给解解梦,哀家上次听了他的解梦之事,心便安了不少。”

  周太后说这话的时候,一双看起来很慈祥的双目,带着一股锐气,在自己孙子脸上打量。

  朱祐樘却好像并没有察觉周太后在观察自己一般,笑道:“好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