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起来王鏊跟张周压根就不是一伙的,只有个名义上的师生之名而已。

  可现在张周却因为《大明会典》的事,好像是得到了切实的“私利”。

  王鏊反问道:“若是介夫在的话,对于编撰《会典》之事,会起到多大的助益?”

  “嗯?”

  谢迁也怔住了。

  谢迁本来还很恼火,他大概跟刘健他们一样,笃定张周把杨廷和调走,是为了方便谋求《大明会典》编撰上的功劳。

  但王鏊作为旁观者,也就明确提醒他。

  就算杨廷和留在京师,修《大明会典》也不会有进度上多大的差别,反而可能会让杨廷和与翰林院一同声名扫地。

  现在还可以说,看,是因为杨廷和回乡省亲了,耽误了进度,不然的话我们修的一定比张周那小子快……

  骗鬼嘛,鬼话说出来之后,大家心安理得就好,事实如何另当别论。

  “那于乔,这份上奏,阁部是否还要提交呢?”王鏊问一句。

  现在连王鏊都隐约开始倾向于,相信张周的话,可能张周真没有什么恶意。

  谢迁道:“济之啊,秉宽就算是伱在江南选出来的贡生,你也不该偏信于他。”

  此时的谢迁是想提醒王鏊,你站队可一定要明确,不能当墙头草,一边跟我们合计大事,一边却又想在心中相信张周那小子的鬼话。

  若你意志坚定的话,是不该问出到底要不要提交上奏的。

  王鏊叹道:“见过秉宽之后,倒觉得他态度诚恳,并不像在无的放矢,且事后思忖后也难想出他这么做有何恶意。单纯是为《会典》,却也能解释为,他是不想令介夫卷入其中。”

  谢迁见劝不动,摇头道:“此事你不要过分担心了,阁部自会有所主张。明日朝上,你也就不必代表翰苑说什么了。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谢迁回去后,就找刘健和李东阳商议对策去了。

  即便入夜,内阁值房里仍旧灯火通明,三人在研究上奏的事,还有来日朝堂上的对策。

  “……既不能令朝堂中人知晓有张秉宽修《会典》之事,还要让陛下同意召回介夫,不引起朝中臣僚的怀疑。宾之,这恐怕是需要你多加筹谋了。”

  谢迁对此其实也有些无力。

  他看起来是不认同王鏊的话,但王鏊那些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