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矣。自取之也。’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《太甲》曰:‘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’此之谓也。”

  这意思是。

  孔子说:“弟子们听好了!水清就洗帽缨,水浊就洗双足,其实取决于每个人自己。”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,别人才侮辱他;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,别人才毁坏它;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,别人才讨伐它。《尚书·太甲》说:“天造作的罪孽,还可以逃掉;自己造作的罪孽,却无处可逃。”正是这个意思。

  张周仔细分析了这道题出题的用意。

  这道题明显出得有点“偏”。

  总的来说,大明的科举出题,基本都是“仁义礼智信”为底子,讲仁讲礼法的题目最多,因为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两部经典中,论述仁和礼的内容最宽泛,也是最着重笔墨。

  第一道题或还有劝学致用的意思,相对能保守一些。

  而第二题,则开始有悖于修心的原则,涉及到天作孽和自作孽的问题,张周想了想,难道这是在暗示张家兄弟自作孽不可活?还是在说我呢?

  连朱熹《孟子集注》中,都说明其意:“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几,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之着。祸福之来,皆其自取。”

  大概有点宿命论的意思。

  从出题人的角度来分析。

  张周觉得,第二题的论述方向,仍旧是李东阳针砭时弊的风格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会试三场考试,以第一场的四书文大题为重,在最后录取中所占权重最高。

  而三道四书文大题,又以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题为重,这两道题,张周都觉得像是李东阳所出,那程敏政其实在这次会试的两个主考中,已处于很弱势的一边,这对程敏政来说并不是好事。

  同为主考,程敏政没有占据出题的主动权,在最重要的两道题上,都是由李东阳来出。

  可回头那些小题一旦出得有偏颇,有心人便会针对于他……

  光是从这两道题,即便还不论五经题目,以及后两场要出的题目,尤其是第三场的策问,张周就能感受到,程敏政卷入鬻题的可能性仍旧非常之大。

  主因还是在于程敏政学问高名声大,却没有融入官场核心圈子。

  光看这么一次出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